安溪新闻网

珠洋村:传承五代同堂好家风

2018-01-30 10:04:4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洪金示 黄如莹)“堂上呼孙,且喜吾孙作祖;阶前拜祖,方知我祖亦孙。”古时候,因环境和生活条件差,长寿的人不多,“五代同堂”更是难能可贵。在西坪镇珠洋村村口有一钦赐“瑞应重熙”石牌坊,是清代嘉庆皇帝对该村村民五代同堂王高盛的褒奖,并御封其为奉政大夫。

五代同堂受恩荣

珠洋村地处西坪镇东南部,大宝山羊角尖之西,以滴水成珠而得名,被称为高山上的“平原”。这里群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秀丽。

石牌坊立在村南道路旁,牌坊正中青石红字写着“圣旨”二字,下方“瑞应重熙”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时间“清嘉庆二十一年”。石坊门楣上有“五代同堂褒奖奉政大夫王高盛”字样。两侧有对联:“紫诰出天衢百岁三公应宠锡,纶恩颁海甸一堂五代乐升平。”据悉,古代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将要下马。

“石牌坊的位置,以前是珠洋圩,五日一圩,每逢圩日热闹非凡。周边村落留山、宝山、盖竹、平原,周边乡镇龙涓、芦田等也到这里赴圩,连同安商贩还挑盐到这圩里买。”今年83岁的村民王火金说,“石牌坊立于圩市,先祖五代同堂美名扬四方。”

在我国古代,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很平常,要是到五代同堂,这个家族的人口则上百人。资料显示,由于古时受生活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人活到六七十岁就算高龄了,百岁不易,五代同堂更难。

珠洋全村姓王,属闽王派系。元朝文宗年间(1354年),闽五十九世孙王真治,由漳州府长泰县迁居泉州,而后迁至西坪盖竹定居,历四世,后代分居至大垅格、珠洋等村落,繁衍至今,英才辈出。

明朝天启年间,该村下深角落王国立年轻从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官至提督,定居厦门,即今日的厦门提督路。清嘉庆年间,寨美角落王高盛为人乐善好施,和睦乡邻,广置产业,五代同居,声名远振,时任福建省布政司李荣仁据实上奏朝庭,嘉庆帝御封王高盛奉政大夫,赐坊铭志,亲笔题联,旌表恩荣。

宽厚仁义人称善

走到村中,一座古宅隐身于众多民居中,大门悬挂“大夫第”牌匾,这就是珠洋村的王氏宗祠,又叫天才祖祠,为全国三普文物点。古大厝土木结构、硬山顶,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年代久远,多次修缮,但旧房梁依旧结实。厅堂供奉历代先祖牌位,天才祖祠成了后人祭祀先祖及红白喜事的礼仪之地。

“原本还有一块清嘉庆皇帝御赐的匾额,上面写着‘五代同堂’四个大字。”退休教师王永礼介绍,“五代公王高盛是珠洋王氏十三世,享年127岁。五代公品性敦厚,一生克勤克俭,与人为善,广修善行,做了许多积德累仁的事,乡人广为称善。”

据介绍,当年儿孙绕膝的王高盛,80多岁还坚持劳作,每天天亮就起床到村里各个角落拾牛粪积肥。一日,因拾粪之事,王高盛遭邻家毒打,回家时,家人见他浑身伤痕,就问咋回事。王高盛担心儿子们就此和邻居再生是非,就解释说是自已不小心摔伤的。邻里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他的行事准则。后来,邻居要外出谋生,可手头拮据,没有盘缠,只好向王高盛的儿子开口,儿子们对这人深恶痛绝,不理会。王高盛知道后,还劝说儿子,不计前嫌,把自己的积蓄借给了邻居。

时隔两百多年,王高盛的一些美德故事还在后人口中代代相传,勤俭节约,宽厚仁义,与人为善家风家训代代传承。“我父亲从小就按照祖训教导我,治家勤俭,处事温和。”王永礼说,“后人一直传承先祖教导的仁孝为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儿女孝顺,宽容待人。”

守护山林成祖训

珠洋村中有四片苍翠葱茏的树林,也称“面前林”,是村民代代守护的风水林。风水林被寓意“王氏家族根深叶茂”的福地,祖训“只可上山采药捡枯枝,不得砍伐任何树木。”

珠洋村躺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里,清澈甘美的小河穿村而过,整个村庄布局呈船型。“古时,村中小溪边还有两座石塔,代表大船出海行驶的船橹。”王火金说,王家祖先依靠风水之造化,奠定了子孙后代人丁兴旺,贵人辈出。“五代公王高盛是珠洋王氏第十三世裔孙,繁衍至今已是第二十三世,有六七百人。”

“船离不开水,人更离不开水,全村的自来水都来自这些风水林。”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地介绍,风水林发挥抵御飓风、保持水土、保护水源的作用,在村庄周围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使其免受山区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要是风水林遭破坏、被砍伐,山上石块裸露,石块狰狞,乡邻就会闹矛盾。”村委会主任王泗仁说,这个守护风水林的传统,使得村民世代尊崇家风祖训,遵守村规民约,风水林得以保存完好。“这四片风水林是个活教材,提醒我们好传统不能丢。”

珠洋村还是个长寿村,目前上百岁的老人有1人,80岁以上的老人25人。秉承王高盛的乐善好施精神,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乡贤们不遗余力。王连地介绍,每年正月初三,在外乡贤都会聚在一块共商村庄发展大计;村里还成立慈善会奖教奖学,促进教育发展;修建通村公路,占用到田地村民无偿让出,占用到房屋村民自己拆……

王连地表示,下一步,珠洋村将对石牌坊、天才祖祠等文化景点进行修缮,并进行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