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龙门洋坑: “红绿交织”绘就幸福村居图

2022-08-30 10:27:36来源:

res_03_01_attpic_brief[3].jpg


res_03_04_attpic_brief[4].jpg

无公害养殖基地


res_03_07_attpic_brief[2].jpg

洋坑村一角


车行龙门镇洋坑村,山涧溪流穿村而过,清澈见底,金色稻田一望无边,夹道两旁,白墙红瓦小洋楼整齐排开……曾经全省乃至全国严重的“崩岗村”,如今被青山、绿水、田园环绕,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图。

作为革命老区村,近年来,洋坑村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宜居宜游的秀美乡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高级版绿盈乡村”等称号。 (记者陈颖)

“崩岗地”蝶变生态家园

走进洋坑村乡村振兴馆,明亮的落地窗玻璃和屋檐处的仿古造型设计引人注目,墙上一组村庄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记录着这个革命老区村旧貌换新颜的蝶变之路。

“以前这里到处是‘烂山烂地’,一旦雨水把山上的泥沙冲下来,好好的田地被埋住不说,半夜还要担心会不会塌方。”村民陈玉传回忆,十几年前,每逢大雨过后,沟里、溪里满是黄泥巴,不仅环境恶劣,水稻也难有收成。

“洋坑崩岗跌死虎”“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这些俗语是过去洋坑村的真实写照。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最严重的崩岗侵蚀区之一,洋坑村曾有崩岗226处,崩岗面积1807亩,山体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又兴起石材开采,山头布满十几家采石场,山下又有几十家石材加工厂,整座山光秃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汽车一经过公路,粉尘扑得人满头满脸。”村民陈水强说。

2006年以来,我县对洋坑村崩岗侵蚀地进行综合治理,针对轻度侵蚀区进行生态修复,崩口周围种植爬山虎和葛藤蔓等爬藤植物,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对重度侵蚀区实行强度削坡平整,并修建谷坊、拦沙坝和挡土墙等配套工程。

“看到‘坏崩岗’变成‘好土地’,2011年,我们村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关闭采石场、关停境内石材产业。”洋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福介绍,随着矿山迹地复绿及土地整理利用工作的开展,矿山遗址地逐步转化成集休闲、观光、研学于一体的地质公园。

如今的洋坑村,清澈溪流顺着山势蜿蜒,层叠梯田和远山交相辉映,干净的水泥路向远处延伸,两岸树木郁郁葱葱,70多座闽南古厝和南洋风格的棋盘楼坐落其中,房前稻花香、屋后瓜果甜……一派生态田园风光。

“洋坑村以前是卖资源,现在我们要卖风景。”陈小福说,这些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风景变美了,发展观念转变了。通过治理矿山和崩岗,洋坑村的生态优势被重新激活,并从中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产业转型走出致富路

“我承包近300亩崩岗治理地,在这里种树种果、养猪养鸡。”珍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世哲是土生土长的洋坑人,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生猪养殖场,种植120亩有机茶和350亩经济林,开展以沼气、沼液为纽带的生态示范项目,现今农场年收益突破百万元。

走进珍山家庭农场,昔日的崩岗侵蚀劣地早已成为“绿色花园”,一畦畦茶树整齐划一、生机盎然,竹架上的青藤挂着沉甸甸的百香果,长势喜人。

“发展生态农业,输出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保护植被、涵养水源。”陈小福介绍,利用植物治理方式,部分崩岗地建起阶式梯田,承包给村中的种养大户,形成以“猪—沼—果—茶”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借助花生、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村中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出“洋坑村寸枣”“洋坑村花生酥”等特色食品,并跨区域多村联动,将加工后的农副产品统一包装销售,促进村财增收。

沃野千里,田畴相接。越过笔直宽阔的道路,村庄一侧便是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是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数字福建”重要承载基地。陈小福说,崩岗治理带来2000多亩工业用地,用以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工业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我们村地处安溪南大门,距离厦沙高速龙门出口仅1公里,到县城只需25分钟,交通十分便捷,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外,依托独创的“生态治理+产业开发模式”,洋坑村着眼于秀美自然风光和传统闽南古厝,修缮狮子寨、侨居和滨水休闲慢道等景观,规划建设“洋坑八景”,培育自驾游、康养游及创意民宿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生态小院’,就坐落于我们村的侨居文化保护点。”在陈小福带领下,记者来到“生态小院”主场馆——1977茶云故事馆,白墙黛瓦间尽显闽南古厝风情。

生态小院负责人何环珠告诉记者,茶事馆将围绕‘非遗茶文化’,延伸茶叶生态链、产品链、价值链,逐步打造成以生态保护、文化体验和技艺传习等为主导的生态综合体,希望以此带动和助推地方产业和生态振兴。

环境提升,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洋坑村以“生态小院”为平台,把人才培养孵化、科研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等形成产业化发展,并融合文化旅游、非遗传承等要素保障,构筑一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微生态链条。

“洋坑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陈小福介绍,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实地指导、外出参观等方式,村里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产业领军人和合作经纪人,影响和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老区村奏响乡村和谐曲

“1935年,国民党调兵围剿安南同边区,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清曾到此开展革命工作。”陈小福告诉记者,那时许多村民不畏牺牲,参与地下革命工作,涌现出陈泳举、陈相益等许多革命志士。

在村子一角,一座古朴的烈士墓静静地矗立在竹林间。距离建碑时间已过去66年,墓碑四周草木葱茏,碑身略显陈旧,描摹红字却依然清晰可见,上书“烈士泳举陈公墓”。

“由于叛徒出卖,陈泳举不幸被捕,惨遭国民党杀害,壮烈牺牲。之后,陈相益也遭到围捕,于1935年8月26日在龙门双溪口英勇就义。”陈小福说,硝烟虽已散去,红色故事仍在村中代代相传,激励后人传承革命精神,把村子建设得更快更好。

每当夜幕降临,静谧的小山村也被点亮。吃过晚饭的村民三三两两来到水源堂,踩着音乐节拍,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以前摸黑走坑坑洼洼的烂泥路,现在道路硬化拓宽,还安装上了新路灯,别提多舒心了。现在,我们村的发展劲头都很足,希望村庄一年更比一年好。”村民陈永详满脸笑容。

来到村中的长者食堂,干净整洁的大厅里,近百个座位整整齐齐,窗口内番茄炒蛋、香菇鸡肉和焖豆腐等菜品色香味俱全,老人们有序坐到餐桌旁,由工作人员分餐。据悉,自7月8日该村长者食堂正式试运营以来,接待量最高达100余人次。

“长者食堂解决了留守老人们的吃饭问题,在这里他们还能相互交流,保持心情舒畅。”陈小福说,村两委计划联合县医院定期到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义诊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幸福感。

“村里环境好了,又有较好的地理区位,吸引不少外地投资人过来创业,每天来学习取经的参观团和游客更是一波接着一波,这些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返乡村民陈文泉说,看到家乡改头换面,他准备放弃在厦门的工作,回乡开办养殖场。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支持和村民乡贤集资,洋坑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废旧旱厕和鸡鸭猪圈整治,完成房屋“平改坡”,对全村河道进行清淤,沿河两侧铺设步行漫道、农耕民俗文化走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对于村子下一步的发展,陈小福表示,将继续跟进廊桥、步行道和拦水坝建设,改造乡村舞台,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整治,探索观光农业、红色旅游和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