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发掘农遗当代价值 注入乡村振兴活力(一)

2022-08-02 10:05:13来源:

阅读提示

7月28日-29日,以“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为主题的首届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我县举行。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全面解读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涵,共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助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促进农遗的活化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刘伯怡/图)



res_02_01_attpic_brief[3].jpg

李先德:建立保护GIAHS激励机制和参与机制

本报讯 (记者陈和俐)“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它在促进农民增收有许多路径。安溪依靠茶产业发展,实现从‘最大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蝶变,便是最好的例子。”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先德说。

据介绍,目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共有67个,其中中国有18个,数量居世界首位。GIAHS具有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当地农户经济效益、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传承、保护生态系统五大价值。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独特性和全球重要性,整个茶文化系统不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还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好帮手。

李先德告诉记者,GIAHS在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上有许多路径。首先,通过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开发多样化农产品,还可以促进非农就业收入多样化;其次,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农村经济从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农民不仅可以从事旅游业,还可以从事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等更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最后,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

“然而,近年来,GIAHS的保护与发展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发展也同样面临挑战。”李先德介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出现更多矛盾。由于人们在经济发展上“求快”,导致越来越多农业人才外流,传统技艺传承存在难度,科技的发展也让传统农业生产难以维系。

对此,李先德建议,在GIAHS的保护上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参与机制。GIAHS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又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中,要建立政府、科技、企业、社区、公众“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各地不仅需要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力度,让其有更大、更广的群众基础,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以产业发展促进合理利用,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提升其多元价值。


res_02_07_attpic_brief[1].jpg

骆世明:发掘传统合理性建设现代化茶园

本报讯 (记者陈颖)“安溪铁观音连续6年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涉茶总产值超过250亿元。保护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顾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对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的卓越成绩高度认可。

研讨中,骆世明围绕“农业文化遗传与农业未来”主题,通过云南元阳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田养鱼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丰富翔实的案例,讲述祖先在农业生态布局方面的惊人智慧。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发现传统的农业智慧里有许多隐含的科学道理,有助于运用到未来的生态农业或生态茶园的发展中去。”骆世明告诉记者,传统的安溪铁观音种植也采用了十分巧妙的套种模式:头戴帽(林)-腰系带(茶)-脚穿鞋(果),茶园中间种植黄豆、花生和马铃薯等,有利于茶园生态的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品质很敏感,需要接受市场检验和消费者偏好考验,生态茶园建设应当走在各种农作物前面。”骆世明认为,近年来,随着茶产业快速发展,粗放种植、环境污染、管理缺陷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安溪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建设无公害生产环境,不断开展绿色发展实践探索。

骆世明建议,要继续深入发掘安溪传统茶园的生态合理性,建设好现代化的生态茶园,更好提升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

针对生态茶园的建设模式,骆世明认为,要注重景观布局、循环体系和生物多样性格局,综合考虑生物资源及物候期,选育抗病虫害的品质,培育无病虫害的健苗,茶树间种矮秆草本类经济作物,实行多施畜粪肥少施化肥,利用防护林带的天敌和茶园的天敌控制害虫。

“同时,也要集成应用资源节约技术、资源替代技术、有机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建立环保、优质、高效的生态茶园。”骆世明说,合理建设水利和道路设施,达到树、草、肥、水、路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茶叶增质增量必不可少的方式。


res_02_10_attpic_brief[2].jpg

孙威江:要着眼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报讯 (记者陈和俐 实习生何颖婷)“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中,茶文化保护体系着眼于生态环境建设,茶园生态环境要深入进行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省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威江说。

孙威江告诉记者,安溪在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建设上有着突出表现,政府重视、宣传到位、积极推介、全民参与等全方位助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安溪所具有的特色地域和生态条件,也为茶文化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优越的地理环境基础,促成其独特文化发展体系的形成。首创“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和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不仅促进安溪茶产业的繁荣发展,还为全球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安溪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数量多,有利于安溪茶产业的保质保量、稳产高产发展,而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其建设发展上升到了全球性层面。”孙威江建议,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建设要着眼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林、草、花、木等要素互相协调,有层次、多样性地进行保护与发展;同时要挖掘优质种质资源、茶树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收集的基础上,抓好保护和利用。另外,可从增加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配置、加强景观设计等方面,拓展茶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能性,立体化打造铁观音茶文化发展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传承传统工艺、重视宣传应是当前利用和保护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的关键所在。”孙威江表示,在未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生态建设上,要加强良种鉴定研究,强化品种选育创新,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对安溪优异珍稀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挖掘、收集与保存,适时开展铁观音原产地溯源技术研究。


res_02_13_attpic_brief[3].jpg

闵庆文认为,安溪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茶树资源、茶园生态、铁观音制作技艺和茶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茶产业功能,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利用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道路,是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对于其他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论坛上,闵庆文从正确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强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机制,以及重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统一等方面,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考方向。

“坚持保护优先,通过整体、活态、动态以及现地保护,多方参与,夯实发展基础。”闵庆文说,正是蕴含“天、地、人”完美结合的自然农法,以及千百年传承的生态种管智慧,安溪才得以吸引世界目光。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始终如一注重对茶树品种资源、茶园生态系统、生态茶业技术、茶区生态景观的保护。

在茶产业发展上,闵庆文认为,不仅要关注茶叶加工,还应关注茶饮品、茶食品、茶健康保健品、茶美容产品等深加工产业,关注茶器具、茶图书、茶音乐等衍生产业,以及基于茶园生态环境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为茶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闵庆文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底蕴深厚、完整齐全、特色鲜明,在后续的传承创新中,除传统的制茶工艺与饮茶习俗外,还可将重心放在采茶习俗、采茶舞、采茶歌、用茶传统知识、古老茶树信仰、茶园生态景观等茶园内的相关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茶科技创新上,闵庆文提出,人们较多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应当关注病虫防控、茶园水肥管理、茶林(果、药、菜)间作、茶-畜(禽)复合种养等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发掘与应用等,更深层次地促进人与茶树和谐相处。

“目前,全球共有5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体系。”闵庆文表示,安溪应当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突出自身茶产业特色,勇于担当,为农业生态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res_02_16_attpic_brief[1].jpg

王建荣: 茶文旅融合推动茶产业生态发展

本报讯 (记者陈颖)“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抢抓发展机遇,走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型路线。”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如是说。

王建荣介绍,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文旅资源,当地巧妙利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安溪铁观音所具备的品牌效应,加上传承千年的制茶工艺,把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目前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特色茶庄园22座,每年吸引消费人数超200万,旅游收入约12亿元。

在论坛上,王建荣围绕“当代茶文化的重构与安溪茶文旅融合”的课题,从传统茶文化的历程,中国茶的文化影响以及三茶统筹的再认知等方面,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要以讲好安溪茶故事为着力点,整合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安溪茶文化历史。”王建荣说,通过挖掘安溪历史文化,如民间传说、民风民俗,打造核心吉祥物,同时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积极开发采茶歌会、制茶体验和茶道交流等茶文旅体验活动,设计、推广安溪茶主题旅游线路,并与周边茶旅串珠成链,是茶文旅融合的关键点。

王建荣建议,不仅要丰富茶旅文化内容,还应引入市场化资源,以乌龙茶类为主,发展多茶类及深加工、综合利用;强化品牌战略,确立一县一品牌,推行母子商标;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准入门槛及进入、退出机制,注重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搭建茶业电子商务体系,注重新媒体手段营销;发展机械化同时传承手工采制技艺,提升和规范茶艺师、评茶师、炒茶师等的培训工作。

在茶科技创新上,王建荣认为,要提升智慧化水平,建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VR、物联网、GPS定位一体化的场景式的全域智慧旅游区,实现智慧营销、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着手构建元宇宙体系。

“茶文化和茶科技的融合,既能催生新的业态、又能延伸产业链。”王建荣说,未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发展应以三茶统筹为构架,提高茶文化软实力、茶科技硬实力,全面推动茶产业生态发展。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