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古声新韵今犹唱 一筐茶叶一筐歌

2022-07-22 09:37:36来源:

res_03_01_attpic_brief[4].jpg

高添丁家里的祖传《茶歌》手抄本



res_03_04_attpic_brief[3].jpg

2022年安溪县原生态茶歌邀请赛现场


res_03_07_attpic_brief[4].jpg

安溪茶歌传承走进校园


形式变化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茶乡三月褒歌满,不辨红装与绿装。”在茶乡大地,每逢采茶季节,漫山遍野绿意翻涌,采茶姑娘头戴斗笠,身挎茶篓,嗓子一开,茶山上总会响起婉转的山歌。

安溪茶歌又名褒歌,在劳作中诞生,乡民们口口相授、代代流传,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一种特色茶文化形式,也是我县一种独特的茶文化。2021年,安溪茶歌(褒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记者陈颖)

“我为幸福唱山歌,今生有幸入中华。福天福地福文化,福耀中华富贵花……”不久前,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虎邱镇和县文化馆等联合举办“福在茶乡 茶歌飞扬”——2022年安溪原生态茶歌邀请赛,悠扬而嘹亮的歌声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荡。

演出现场,歌手们穿着精美服饰,面向青山绿水,你一言我一句,放声高歌,尽情咏唱。《福在茶乡》《茶农茶商结友情》《观音茶香飘四海》等歌曲接连响起,台下掌声不断。“这种地道的山歌听着舒坦。”虎邱镇竹园村村民周兴发如是说。

“虎邱镇不仅有秀丽的风景,还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本届原生态茶歌邀请赛选择在华农生态度假山庄举行,于群山环抱之间聆听茶歌,既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谢德炳表示,茶歌是一种富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举办茶歌比赛将进一步挖掘我县丰富的茶歌文化资源,这对增强茶文化氛围,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比赛以‘福’文化为主题,共有14组参赛歌手同台竞技,比赛形式为男女对唱。今年75岁的安溪茶歌市级传承人高添丁受邀前来,唱起茶歌时依然神采飞扬。

“各族人民有福气,祖国山河美又奇。中华儿女有志气,百年奋斗要坚持……”舞台上,高添丁带着两位年轻的徒弟,献唱新编的《闽南山歌男女对唱》,曲调明朗高亢,声音圆润洪亮。

“安溪茶歌可以独唱、对唱,也可以合唱。”高添丁说,茶歌对唱最考验应变能力,不仅要头脑活络,还要有“见招拆招”的本事,一旦有人出句,立马能接招对句。

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茶歌歌词大多是即兴创作、信手拈来,体式为七言四句一节,有长有短,句头的一二句常以比拟或写景入手,随后抒唱情怀、层层转进。

“安溪茶歌内容不局限于茶,劳动、爱情、道德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成为歌曲抒发赞美的主题,而且唱的时候,都是用闽南方言,很有地方特色。”王铭芬介绍。

安溪茶歌遍及茶乡各个角落,大坪、西坪、感德等茶叶主产乡镇尤为流行,以音律平仄以及地方唱腔为特色,具有朴实、抒情、悠扬的山野风味和轻快明朗的叙事风格,并根据音阶不同,归纳为三声音阶(361)、四声音阶(6123)、和五声音阶(61235)三种形式,而以五声音阶最为广泛,三声音阶最具代表性。

此外,茶歌节拍丰富而多变,包括单拍子、复拍子及混合拍子,其中除了常见的2/4、4/4拍子之外,还有3/4、3/8、6/8等拍子,节奏具有自由而不对称等特点。

流传广泛久远 融入群众生活

“有茶就有歌,有歌就有茶。采茶的时候很辛苦,累了来一段山歌,在茶乡有‘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高添丁讲到,茶农依靠唱山歌消除疲乏、增添趣味,久而久之也变成一种娱乐方式,这是古代音像娱乐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据记载,安溪茶歌最早产生于明代,有文字记载基本始于清代。《安溪县志》提及,明代嘉靖年间,因倭寇作乱,山下居民纷纷转移到山区开垦茶园,茶歌从此在安溪山村和毗邻的同安小坪一带流传下来。

在过去,茶歌作为茶乡年轻男女沟通情感的桥梁,促成不少美满姻缘。“我的父母就是在山上劳动时,对唱茶歌时结识并相恋的。”安溪茶歌县级传承人谢梅英说,从她的爷爷辈算起,茶歌在她家传唱至少有五代。

“对老一辈来说,唱茶歌就像喝水一样自然。有时候姑娘小伙分站两个山头,相隔1公里,声音还听得清清楚楚。”王铭芬说,透过歌声,听众能看到乡土的自然本色,也能看到茶乡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同时,伴随安溪乌龙茶的传播和安溪人的旅外开拓,安溪茶歌远播海内外,遍及台湾省和东南亚诸国等重要侨居地。特别是台湾的福佬系民歌及台湾歌仔戏中,相当一部分与安溪茶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盛行,赶上采茶季,茶园里歌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安溪茶歌县级传承人许荣宗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唱茶歌,对唱可以从“旭日东升”一直持续到“日落西山”。

随着社会生活变迁,流传数百年的茶歌日渐式微,传唱者寥寥无几。直到近年来,我县全面提升茶业水平,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才使安溪茶歌重回人们的视野。

“为了发掘民间歌手,自1988年举办‘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赛开始,各类文化活动都少不了茶歌的身影。”王铭芬说,从开茶节献唱、民间音乐大赛,到持续多年的“原生态茶歌邀请赛”,一批优秀的本土歌手不断涌现,茶歌爱好者的队伍也逐年壮大。

“小时候跟着父母学唱茶歌,长大却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好好唱歌,现在终于退休,可以专心我的‘事业’了。”采访中,茶歌爱好者黄英说,她加入茶歌爱好者交流群,每天天刚蒙蒙亮,便在群里呼朋唤友,你唱我和,好不热闹。

茶歌校园传承 非遗后继有人

在王铭芬看来,茶歌传承主要依仗“口传心授”,几位代表性传承歌者年逾古稀,一旦过世,茶歌即将面临失传风险,需要输送新鲜血液,培养更多接班人。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了解这项非遗,安溪茶校、虎邱镇林东小学和双格小学免费开展茶歌进校园课程。”王铭芬谈起,林东小学特意开设‘闽南山歌’兴趣班,招收50名生源,聘请高添丁到校开展教学活动,并纳入学校课程表。

“日头出来红绸绸,一片茶园绿油油,满园茶丛乌加幼,春夏秋冬好丰收……”如今,每逢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清脆铃声响起,林东小学兴趣班的学生们便穿过“闽南山歌”非遗文化走廊,涌入面积56平方米的专用教室里听讲。

据介绍,林东小学计划把“闽南山歌”纳入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专用教材,教学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在校学生,每周上一课时,让传承学生数量达到250多人。

“我一直想要收集一些茶歌来教学生唱,但是以前没有纸笔来记录,许多经典茶歌就这样消失了。”高添丁感到非常惋惜,多年来走遍我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搜集资料,将散落的唱词记录下来,进行艺术整合处理加工。

记者看到,高添丁拿出一沓厚厚的本子,里面记载的全是他这些年来编写和收集的200余首茶歌歌词,打算结集成册。“茶歌是口头语言,只能挨家挨户地寻找,然后录音、抄录,反复校对,力图原汁原味。”

“我家里也有一大沓茶歌资料,有些是收录从古至今的优秀曲目,有些是我创作的。希望通过努力,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让安溪茶歌世代相传。”许荣宗对安溪茶歌的未来,充满美好希冀。

如今,褒歌文化更是与时俱进,歌手们将婚育新风,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时代主旋律编入茶歌中进行传唱,各乡镇还巧用茶歌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山歌来说事、论理、讲法,解决邻里纠纷。一首首新茶歌紧接地气、入情入理,深受群众欢迎。

“近几年来,每逢国庆或五一期间,凤山风景旅游区、大坪迎仙埔生态观光茶园等风景旅游区会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动,并邀请高添丁等代表性传承人上台献唱。”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大坪、福田、感德等茶叶主产乡镇专门成立“茶歌队”,茶庄园设有“对歌台”。2020年,虎邱镇双格村老年学校建立起安溪茶歌传习所,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传承人群长期在内开展传承活动。

“下一步,将以入选省级‘非遗’为契机,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对安溪茶歌进行整理、建档,将优质茶歌录制成音像资料进行推广,激发群众对茶歌的热情和积极度,同时认定传承人,培育下一代歌者。”王铭芬坦言。



【责任编辑:陈晓慧】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