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故乡有座古廊桥

2022-07-19 16:38:50来源:

□林荣林

我的故乡蓝田乡进德村,古称“箭竹”,四面环山,山里多有毛竹,远远望去,株株毛竹象箭头一样矗立着,故称“箭竹”。后来,人们觉得“箭竹”不雅,便从本村林氏开基始祖子仁公题写的“德业日进”匾额中取“进德”两字。正好与闽南语“箭竹”同音,“箭竹”从此改名“进德”,意思是人人都要进入有德的品行。

在水尾口,有一座桥,据说最早叫观音桥,后来改名“瑞云桥”。桥上有一座亭,叫“天竺亭”,亭中供奉着观音佛祖。在我懂事那时起,只知道大人们都叫它“桥亭”。

桥亭最早建于南宋,但现存的是明成祖三年(1405年)建的,是全县唯一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桥梁,1985年定为首批县级保护文物。

传说,桥亭内佛堂供奉的观音佛祖曾被外村人盗去。后被发现,双方争执不下,难以定夺。大家便约定到水口,将观音佛祖放到水中,若观音佛祖随水流走则归外村,若观音佛祖流不走则归进德。于是,奇迹发生了,观音佛祖在水中绕来绕去,就是不流去。在众人的见证下,观音佛祖回归了桥亭,从此便没有再离开。桥亭也由此名气更大,香火更盛。

小时候,因为桥亭里面供奉着佛祖神像,我是不敢进去的。我本胆小,凡是宫庙里有生面獠牙神佛塑像的,我都不敢去望一眼。直到长大成人后,我还是对那神佛心怀敬畏之心。至于这桥亭第一次何时进去,我已记不得了。但现在我对里面的情形却是了如指掌。

桥上建筑为长廊式盖屋,重檐屋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天竺亭居中。廊内设有行人通道与座椅,供行人歇息赏景。廊外两侧各建有两层雨披。桥面建筑类似重檐歇山式,横跨于两岸。

在天竺亭观音佛祖坐像上方,有一扁额,上书“津梁大千”四个大字。据说,那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曾游此地,感其壮观而题赠的。这廊桥能得到张瑞图的题字,使得她存在的价值更加弥足珍贵。后有人题诗:“蓝田进德瑞云桥,桥上廊亭接九霄。结构精奇世罕见,崇祯建筑到今朝。”桥中镌有清代王敬承所撰之联:“天竺亭开俨然西竺;瑞云桥镇都是祥云。”

桥亭入口处立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重修芳名碑。因碑石年久风化,字迹不清,仅可辨出“崇祯三年岁次庚午仲春”等字。据推测,应是记载当时乡人捐建此桥的情况,类似当今的芳名榜。

桥亭的前面还有一株千年古柏,已被认定为全省第二古柏树王。天上一颗星,人间一棵树。树是山水的精魂,大地的天使。此古柏既见证着这廊桥的千年历史,又似乎在向人诉说着这里的一段段传奇故事。

2008年因一场意外大火,整座桥毁于一旦。当年重修时,村里长辈决定由我牵头,向社会公开征集六十多首诗词,刻成诗廊,环绕在桥亭两侧的河岸护栏上,让桥亭更富有历史文化旅游价值。

竹风习习,瑞云袅袅,故乡廊桥的故事啊,必将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叶一煌】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