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湖二:名相故里文化兴村
红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湖头镇湖二村是清代名相李光地故居所在地。2015年11月,湖二村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村庄依山傍街,一条中山街穿村而过,生态古建筑群集中,乡村记忆特色明显。置身这个沉淀了时光的小村落,仿佛历史回溯,300多年前的沧桑岁月由一砖一瓦娓娓道来。 (记者陈和俐)
新衙 李绍青/摄
满载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
走进湖二村,穿过繁华的中山街,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弄,眼前突然开阔起来,仿佛穿越一般,一栋栋古老建筑呈现在眼前。在湖二村党支部书记李爱和的带领下,我们在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的清代建筑前停下脚步,大门上写着“李氏家庙”四个大字,与柱联上题写的“海内推十大姓,郡志载小泉州”熠熠生辉。
“李氏家庙为明初李氏先祖李森所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家庙内有众多皇帝敕文、皇帝钦赐及名人题赠的匾额,值得一看。”李爱和说。
在二进的厅堂前,一面写着“夹辅高风”牌匾横挂其上,极为醒目。据李爱和介绍,这块牌匾是康熙皇帝在千叟宴上赐给李光地的。同样在厅中高悬的“急公尚义”匾额则是康熙为表彰李家六世祖李森赈济而赐的。此外,三进厅堂前横挂的“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的“保世滋大”匾额,为李氏家族名辈所书。
离开李氏家庙步行300米,就到了李光地的新衙故居。只见大门上刻着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生动地再现了李光地一生的功业。
李爱和告诉我们,新衙又名昌佑堂。这个五进大平屋,拥有双护厝,东西有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还建有接官亭和报房,整座建筑形似殿宇,好不气派。
新衙内的匾额同样令人瞩目:“夙志澄清”是康熙为表彰李光地治河有功而赐,“谟明弼谐”“昌时柱石”则分别是康熙、雍正表彰李光地的政绩所赐。
在新衙东巷有一座“接官亭”,又称“报亭”。该亭石阶下,我们看到一座怪兽状的石像,其面目狰狞,脖子上有明显断裂痕迹。据李爱和介绍,这座石像名叫“犭贪”,是李光地特意设计,用以告诫下属和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
离开新衙,来到中山街顶街北侧的问房大厝,之所以叫“问房”,是因为问房大厝的主人——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曾是村里的族长,村里的大小事都需过问于他。
“问房大厝不仅是我们湖二村最大的古宅,还是整个湖头最大的古民居,它始建于明,五进五开间,有着湖头镇最大的会客厅,最大的深井埕,最大的双重护厝。”李爱和说。
在湖二村,现存的李光地遗迹还有不少,和周边几个村的60多座明清古建筑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相地府衙建筑群。这一系列明清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来布局,建筑内部,上落、下落、天井、厢房、厅堂、护厝、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等一应俱全,呈现出明清时期民间的宫殿式建筑风格、古建筑文化和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特色。这些古民居是闽南古建筑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上湖头古镇辉煌盛世的见证。
新衙大厝内悬挂着李光地字幅作品
良好家风家训倡传统美德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记事者必提其要,言者必钩其玄。”在新衙,李光地的《家训·谕儿》《诫子孙》等家规家训仍刻于墙上,时刻叮嘱后代子孙应该多读书多动笔,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能继承祖业,不辱先辈。
据李爱和介绍,除了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
“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这些公约对当时族人是一种约束,并且流传至今,整个湖二村乃至整个湖头的村民都深深被这些思想所影响。”李爱和介绍,当年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当地民俗。据记载,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2016年,李光地的“家训、家规、族规”得到中纪委、省纪委的肯定和重视,分别在中纪委、省纪委“廉政网”上进行宣传。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便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 庭茁千寻玉树枝》专题,对李光地的家规家训中所蕴含的廉政文化进行解读,引起热烈反响。
良好家训家风世代相传。著名慈善家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就是来自湖二村。在海外事业发展有成之后,从小在为善好施的乡风以及父辈们捐资助学的行为影响下,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兄弟俩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后返乡,捐出巨资修建学校、医院、公路、桥梁等等,为家乡公益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湖头镇政府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占地35亩的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而作为中心的湖二村更是成为展示湖头镇特有的“李光地廉政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窗口阵地。园内阆湖博物馆是目前省内首个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建造的镇级博物馆,李光地文化是该馆主打的特色文化品牌,设有“千年古镇·海丝起点”“名相故里·廉政家规”“名人贤士·灿若星河”“文化多元·非遗传承”四大展示区。
“这些老祖宗的文化不能丢。每年都会有单位、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前来我们村参观学习。”李爱和说。2017年,湖二村的李光地相关遗迹成为市级“家风家训传承”示范基地学习点;2019年,李光地家风家训廉政文化传承基地被评为省级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探访李光地家风家训、闽南古建筑、李光地文化……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学习,湖二村也因此增加了不少人气,湖头镇也成为学者、学子研学的好地方。
湖头李光地文化园 刘伯怡/摄
庚续文脉激发古村落活力
除古建筑外,湖二村自古流传下来的特色小吃也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湖头特定的人文因素,形成湖头小吃独特的地方风味,并代代传承。鸡卷、炒米粉、咸笋包、春卷……在湖二村,这些闻名遐迩的湖头小吃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别有一番风味,其背后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明清时期,湖头英才辈出,不少人晋京为官。京城著名厨师云集,南北交融,触类旁通,不少人从中学到许多京城的烹饪手艺,巧妙运用当地特色食材,创出许多风味独特的小吃,推馐出新。它不仅具有闽南地方特色,而且也蕴含着京城宫廷的风味。
走在中山街,随处可见各具特色的湖头小吃店。“这些美食现已成为我们村中许多村民谋生的工具。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加以改良,将菜品做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可以说在整个泉州,‘湖头小吃’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爱和说。
“目前,湖二村的新衙和问房大厝已跻身‘国保’行列,另外村里还有县级文物保护点21处。我们目前正在向晋江五店市、永春岵山古镇学习,将更加系统化保护与利用这些传统建筑,配套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们从中受惠,实现共赢。”李爱和说。
“李光地为清朝一代良相,是安溪人的骄傲,他一生以民为本,谨慎清勤,雍正皇帝称李光地为‘卓然一代之完人’。”高甲戏《李光地》由我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创编,将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一代完人、杰出名臣李光地搬上戏剧舞台。
近年来,湖头镇牢牢把握“保护、传承、挖掘、激活”这一主线,抓住名相故里文化,铸就城镇灵魂。成立湖头古镇保护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定期会商推进工作进展情况,申请专项债券1.5亿元,用于李光地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修缮、保护、环境整治及景观提升。与泉州师范学院签约“传承弘扬李光地文化”项目,推动打造全省首个政德主题文化馆。与县文旅集团成立联合开发公司,作为湖头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运作平台,策划旅游线路及宅祠展示,深度挖掘明清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内涵。加大招商力度,对接深圳华侨城等文化旅游集团,筹备不少于3亿元的建设资金,为盘活资源,强化乡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注入活力。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