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陈芳明:胸怀家国 矢志不移

2020-04-24 11:12:0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责,诚心诚意,各尽所能,为人类造福服务。”这是爱国华侨陈芳明先生在家乡东溪中学捐建的“忠诚楼”石碑上题写的座右铭,字里行间,足可见他对祖国一片赤诚之心和对人类博大的胸怀。

漂泊海外60多年,始终保留中国籍,身着中山装,一生爱国爱乡的陈芳明,在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回乡探亲,捐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呕心沥血关爱家乡下一代成长,赢得乡亲的广泛赞誉,也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倾心助学

关心下一代成长

1929年,陈芳明出生于金谷镇溪榜村。1938年,他随母亲到马来亚槟城叔父处,就读颖川华文学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华侨奋起筹赈抗日,小小年纪的陈芳明,在老师的带领下,也上街卖花支援祖国抗日。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马来亚槟城,飞机轰炸槟城,陈芳明4岁的侄女被炸死,许多华侨家破人亡,住宅被烧毁。学校被迫关闭,他从此辍学,13岁就外出干活糊口。

1944年,陈芳明举家移居泰国。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泰文,还自学机械维修知识。战争结束后,他靠着勤劳和机智,积累下第一桶创业基金,先后创办碾米厂、制冰厂、吹塑厂、硬塑水管厂等。

1956年,听闻家乡要建校舍,陈芳明寄来他的第一笔善款。1973年,阔别家乡35年的他,再次回到安溪老家,看到大多老乡生计艰难,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改变大山里乡亲的境遇。此后,陈芳明坚持每年回乡一到两次,1987年起,他创设“陈寅炎教育基金”,存本取息,用于金谷东溪学校和溪榜小学的奖学奖教及助学;先后捐资助建金谷镇卫生院、溪榜小学、月星小学、由义中学等。每一栋校舍,他都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冠以“勤学楼”“启智楼”“发奋楼”“创新楼”“博爱楼”等,以此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陈芳明捐办公益事业,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省政府六次为其颁发捐资办学金质奖章和“乐育英才”匾额,并颁发捐资办医银质奖章和“兴医利民”匾额;市政府为他立碑表彰;县政府授予他“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奖匾。他还应国务院侨务办邀请,赴北京参加国庆55周年的庆典活动。

陈芳明不仅倾资兴学,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创设教育基金会后,他年年返梓为中小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并发表讲话,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在1991年的奖助学金发放大会上,陈芳明说:“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恳求乡亲们都要让子女进学校读书,最少也要念完初中。希望从今年起,所有小学毕业生都升入初中就读。届时如教室不够用,我们再来建。愿家乡所有青少年男女,最低文化程度是初中。”他的这番讲话被刊登在1992年1月5日的《福建日报》上。

2008年11月,陈芳明伉俪回乡出席第22次发放奖助学金大会,奖励中小学生184名,资助贫困学生85名,另有17名考上省重点中学的学子受到特别奖励。到2009年第23次回乡颁奖,23年间,陈芳明共奖励学生4000多人次,受助贫困学生2200多人次。

矢志不移

一生坚持中国籍

许多华侨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先后加入当地国籍,但在海外漂泊60多年的陈芳明,仍保持中国护照,保留中国国籍,保持穿中山装,而且对此矢志不渝。

“民族志气!”当被问及为什么坚持不改国籍时,陈芳明说,以前的中国,曾一度受到轻视。在海外,如若保留着中国国籍,常会遭受冷遇,但他坚持不改,他觉得这就是民族志气。随着中国的崛起,他虽身在海外,但依然用中国公民的身份,传播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另一种民族志气。无论自己的国家贫穷或者富有,他都不想做外国人。2000年,他建议捐建的由义中学教学楼命名“爱国楼”。

“中华民族应有一套民族服装。”陈芳明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有一次我穿着中山装,到八达岭登长城,两位日本人看见我穿中山装,即举起大拇指向我表示敬意,并希望让他拍照。据我了解,孙中山先生考虑到中华民族应有一套民族服装,即精心设计出一套服装,大家称为中山装。毛主席就是穿着中山装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应有一套民族服装,以体现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团结。”他的这番话被福建侨联网转载刊发。

陈芳明育有5男3女。子女长大后,他常提醒他们说:“你们体内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你们的根是在中国福建安溪。你们千万不可以轻视中国人。我就是中国人,如果你们轻视中国人,就是看不起自己的父亲。”

为了让后辈铭记根在中国,从1999年开始,陈芳明利用暑假分批将孙辈带回家乡学习中文,学讲闽南话。他说:“我这样做,一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二是要让他们学会华文华语和闽南话,将来学成之后,有机会回到家乡投资办厂,为祖籍国和家乡尽一点微薄之力。”

2020年3月5日,陈芳明逝世,享年91岁。几十年来,在倾囊捐建家乡公益事业的同时,他自己却始终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在家乡传为佳话,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陈克振)

【责任编辑:林少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