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安溪第一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 中国茶都“建城记”

2019-09-20 09:53:3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改革开放后,安溪茶产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县级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涉茶总产值、茶叶平均单价、受益人口、从业人员、茶农人均收入等多项全国产茶县第一。成绩的取得,与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成功运作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洪金示/文 刘伯怡/图)

审时度势,谋划建设“大茶都”

“茶都的崛起,历尽坎坷,但坎坷累积的是财富。”作为亲历者,时任中国茶都党委副书记的林水亚感慨万分。

1996年底,安溪茶叶外销有了自营出口权,茶叶内销市场也进一步拓展,全县集体、个体茶叶企业迅速崛起。部分茶农走出去到全国各地销售茶叶,形成一支庞大的茶叶销售大军,铁观音在外影响力日益扩大。

如何让茶农与市场对接,让茶农从市场捕捉行情打开销路,提高效益?安溪人开始寻找出路。

“作为产茶大县,安溪应有自己的市场。”1998年9月,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市场在安溪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是行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只有掌握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因势利导地提出并实施茶业发展“三步走”(创名牌、拓市场,保名牌、抓质量,建市场、组集团)发展策略。

1999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茶叶批发市场筹建领导小组,由省驻安溪工作队队长、省财政厅挂职副县长方曦任组长,县委助理调研员谢志攀任副组长。时任城厢镇人大主席的林水亚被调到筹建办当副主任。

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南下广东,北上安徽芜湖,西往云南昆明,多次深入各地茶市调研考察,有关专家反复论证,决定打造一个“以经贸为主,茶文化为轴,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传播、茶旅游、茶科研、茶质量检测为一体的全国最大茶叶市场”。

林水亚介绍,规划设计中,市场如何命名也颇具争议,当时全国各地的茶叶销售区都以市场或批发市场命名,尚未出现“都”字,普遍认为以“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较通俗。安溪盛产乌龙茶,自古就有“闽南茶都”之说,领导小组建议以“中国安溪茶都”命名安溪茶叶市场,县委、县政府研究后,初定为“安溪中国乌龙茶都”,并于1999年10月1日举行“安溪中国乌龙茶都”奠基仪式。

2000年4月初,省旅游局同安溪县政府商议决定,2000年12月在安溪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铁观音乌龙茶节”,并确定开幕式在茶都广场举行。自此,安溪茶叶市场的名称由“安溪中国乌龙茶都”改为“中国茶都”。

2000年5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茶博会上,安溪茶叶市场模型展示,轰动全国茶业界,大家对“中国茶都”的名称,褒贬不一。林水亚说,现在看来,“中国茶都”的命名无形中在业界提高了安溪的知名度。

白手起家,五亿工程三万元起步

高定位、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中国茶都,选址、资金、销售都是难题。立项后,紧接着是选址。城厢后垵大云片区无疑是块“风水宝地”。大云片区地处南大门,省道308线旁,安溪火车站近在咫尺,依山傍水,地理环境优越。为了及时定址,筹建组通过多方关系同原购地方协商,1999年6月,分租该片区的两位侨胞、台胞和两家房地产商,很快同意原价无息退回土地款,选址难题迎刃而解。

“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缺口,当时安溪刚摘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不久,县财政收入不足3亿元。”林水亚谈到,当时,县政府拨出3万元作为开办经费,用于添置筹建组和售楼部办公用具。3万元对上亿元的市场工程,是杯水车薪,六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简陋办公室里办公,降温的奢侈品就是一台电风扇。

“单靠政府或某个部门的投入无疑是不现实的,必须创新整个工程的运作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资金难题。”林水亚介绍,是年11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由挂职的副县长方曦担任公司总经理。公司向电力公司借款100万元,向市财政借款200万元,以协商收回的150亩土地评估出1628万元,凑合200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走市场运作路线,破解资金难题。

“公司聘请房地产和建设部门对茶都一期工程进行建设成本测算,采取保本开发、让利茶商茶农、预售商铺的办法进行融资。”林水亚说,2000年初,依靠“预售店铺、银行按揭、适当规模贷款、滚动发展”的办法,凭着一张效果图和一座模型,营造“人人到茶都买店铺”的良好氛围。“在春节一个月,预售楼房,融入资金2000多万元,公司又向银行贷款600万元,组成首笔建设资金,确保中国茶都按时有序开工。”

茶都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招投标,全面更新理念,引入竞标机制。“在一片荒芜的沙滩地上,靠3万元资金启动,2000年3月5日施工队进场,12月15日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仅用280天的时间。”林水亚介绍,是年12月18日,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开幕式、茶都市场开业庆典同时在茶都广场举行。“3万元起步建起一个大茶都”,引起海内外社会各界好评。

培育市场,交易额每三年翻一番

建设市场难,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繁荣市场同样不容易。中国茶都建起来,更要活起来。为了提高市场知名度,历届县委、县政府通过举办茶王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等大型茶事活动,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提高茶都声誉,聚集人气,引来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国茶都日益繁荣。

随着人流量增多,秋茶上市,逐步引来外地采购商,本地商家也逐步入驻,市场开业第一年交易额就达2.78亿元,开了好头,促进售楼资金回笼。2002年上半年,一期剩余店铺全部售完,收回全部投资,实现无负债经营。公司因势利导,继续加大宣传,强化服务,营造商机,先期入驻商家尝到甜头,形成一股入驻茶都的热潮。

二期工程也加快进度,许是赶热潮的缘故,几乎是工程尚未封顶,店铺就售罄。面临发展好势头,县委、县政府决定乘势而上,于2003年建设茶都三期工程。茶都建设从2000年一期工程到2003年三期工程,四年迈出三大步,茶都规模达2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建有1800间(套)商住两用店铺,两个茶叶交易大厅,3000个交易摊位。

“交易量、交易额每3年翻一番,2001年交易额2.78亿元,2003年交易额达5.6亿元,2006年达11.2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建设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林水亚言语中成就感满满。

中国茶都开业即步入良性循环运作态势:不到3年,纳税1000万元,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茶市”;2006年被商务部列入农产品市场“双百工程”,同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通过商务部绿色市场认证。至2007年,中国茶都茶叶交易量1.43万吨,交易额超过13.2亿元,成为一座集茶业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新型茶叶城,位居全国茶叶市场前列。

与此同时,中国茶都成立管理委员会,出台、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和办法,统一协调和管理市场各项服务工作,并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茶文化博览馆、茶叶精品展厅、文化广场,电子商务网站、茶叶科技咨询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客运站、酒店等配套设施;成立中介服务机构,开通网站,为茶都发展提供茶叶产销信息、策划广告宣传、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

辐射带动,助推茶产业发展

在中国茶都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先后在西坪、大坪、祥华、感德、剑斗、金谷、虎邱、长坑等乡镇,建立一批茶青交易市场和茶叶交易市场,为广大茶农、客商提供茶青、茶叶交易平台。这批乡镇级茶叶市场的兴起,成为中国茶都在安溪大地上的卫星市场,助推安溪茶产业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2010年11月,安溪中国茶都集团联合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三方联合打造权威、官方的安溪铁观音电子商务平台——茶多网,对安溪铁观音网上交易进行监管和规范,接受消费者投诉、建议和维权,发布权威的铁观音原产地资讯,传播规范的铁观音茶文化。茶多网旗下囊括了中国茶都1860家实体店铺,每月平均订单数3万多份、交易额90多万元。开通才10个月,就创下“20多万份订单,零退货,无一因等级和质量问题而退货”神话,被广大茶叶消费者称为“茶叶放心平台”。

中国茶都的成功运作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也轰动国内茶业界。许多产茶县纷纷仿效中国茶都的做法,建造自己的茶叶批发市场,带动全国茶产业繁荣。同时,安溪茶市场迅速扩展,形成广东、闽南、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市场,产品热销日本、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从业人员带来丰厚的收益,茶业作为民生产业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

品牌形象的确立,又推动中国茶都自身功能不断升级和生意日益红火。到中国茶都观光旅游、品茗购茶的国内外安溪铁观音爱好者不断增多,北京、广东、河南等地茶商纷纷到此设店卖茶,创造了“无安不成市,无铁不成店”的茶市神话;日本、俄罗斯、法国等国外客商也纷纷前来购茶,市场空前火爆。

安溪茶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县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茶文化旅游等关联行业发展,茶乡呈现“一业兴、百业旺”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林少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