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陈宗基:名扬中外的土力学家

2019-03-19 09:50:0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荷兰归侨陈宗基致力土力学、岩石力学、岩体土力学、地球动力学等科技事业研究,是位名扬中外的杰出土力学家,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宗基,祖籍我县龙涓乡,1922年出生于印尼爪哇岛苏加巫眉镇,就读印尼万隆工学院时,曾前往荷兰德鲁浦科技大学攻读水利科学;1949年毕业后,在荷兰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55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工作。

在荷兰期间,陈宗基就提出土力学理论中必须考虑土的流变特性和三向应力、大应变关系这一新概念,在国际上最早创立土流变学。1954年,他在荷兰因研究土流变学卓有成就,获德尔夫特科技大学奖状。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员兼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他对我国黄土和沿海软土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土流变学,提出“粘土结构力学和卡片结构”这一新学说,得到挪威、日本专家学者的肯定,其学说被写入国外教科书,称为“陈氏卡片结构”,并研制出新的实验仪器。

陈宗基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粘土存在着三个变形阶段和三个屈服值(f1,f2,f3),其中,关于第三屈服值f3或叫最高屈服值的概念,对于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他于1961年建议在工程设计中采用第三屈服值f3进行稳定计算。这一观点,在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大会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流变力学和土力学大会上,得到普遍重视。这个屈服值已被称为“陈氏屈服值”。

陈宗基还对动荷载作用下土的流变特性进行了探索,并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电动式和机械式两种土动力三轴仪。同年,他建议开展三峡岩基科研工作,被任命为指导专家和科技组长,拟定《三峡岩基研究计划纲要》,全面指导室内外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1958年至1962年,陈宗基出任国家科委三峡组岩基分组科技组长,专门从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岩石力学问题研究;1963年至197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专家,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致力岩石力学问题和岩体土力学研究。

1972年,陈宗基参加葛洲坝工程设计方案讨论会,对原方案提出根本性修改意见。翌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聘请他任坝基工程专家顾问,全面指导试验研究工作及设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陈宗基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大力推广地球动力学研究。他指导筹建地学高压高温实验室,研制出4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他对唐山大地震机制和福建地热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1977年以后,陈宗基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地球动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继续致力于地球物理研究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先后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华侨委副主任,第三、四届全国侨联副主席,先后兼任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和多个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等职。

1981年,他应邀参加葛洲坝截流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出关于大坝稳定问题的结论性建议。在截流施工中,他亲临现场,当合拢口流速过大,截流处在最艰难时刻,当即提出关键性建议,建议被采纳实施后,使大江截流获得成功。

陈宗基学识渊博,曾兼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震研究》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报编委,《地理物理学报》副主编等职;1981年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国际杂志编委等重要职务;1983年,被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收入《世界名人录》。

陈宗基一生撰写了80多篇论文,研制了40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其中有22种已普遍使用;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国家专利一项;先后荣获比利时“利奥彼德二世一级骑士”称号等多项国际荣誉。1991年9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陈克振)

【责任编辑:林少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