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香火》:一个全景式的安溪人文世界

2018-11-02 11:10:51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本报记者)10月21日,由北京大学蒙养山人类学学社设立的泉州田野工作站鹦歌山居举办新一期读书会,本期读书会围绕谢文哲新著《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9月第一版)展开。读书会由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陈敏红主持,泉州田野工作站部分成员、泉州师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读书会。

读书会上,陈敏红首先结合书中的内容与自己在安溪下田野的经历见闻,对“香火”一词进行了内涵阐述。随后,泉州师范学院教师陈振梅以“局中人”安溪人的身份,对《香火》一书进行梳理导读。她将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地域与族群、鬼神与庙宇、宗族与会馆、社区与文化认同以及老虎与茶。陈振梅认为,阅读此书,多次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历史的情境,也感悟到言、思、行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历史文献的查阅、现今情形的田野调查,对这些事物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都需要一个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察视角,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积淀,才能将安溪的整体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

紧接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孙静对《香火》的内容进行评议。她认为本书最吸引人之处是,如首篇《风从八方来》所揭示的那样,作者将安溪置于一个广阔的关系主义情境内,在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地理上扩展出一个全景式的安溪人文世界。另外两篇关于“老虎”的文章,则实际上引申并讨论了一对重要的关系,即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作者深扎安溪地方社会,广泛阅读史地文献,为我们“解读”安溪社会的各个层面提供了一把解码钥匙。孙静认为,作者的文章既有“田野实证”强有说服力,又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进行文化阐释。神明、宗族、物产,这些看似彼此独立的方面,通过作者的笔触一一联系起来,勾连出一副山内与海外,历史与未来共振的画面。这何尝不是关系主义理论的最佳示范呢?

书友讨论环节部分,泉州师范学院陈扬依表示,谢文哲老师以其家乡安溪县为起点,将发生在闽南大地上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与人物娓娓道来。对作者这种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般的写作以及重现历史时的合理的想象力表示钦佩。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余忠元博士两年前从台湾来到泉州工作,他表示,作为一个出生于21世纪又是学西乐出身,生长在市区的孩子,读着《香火》,结合其在泉州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能够让他触摸到他小时候的感觉。余忠元赞同孙静的关系主义理论,认为谢老师借由关系主义理论这个眼光这个角度,把安溪的人文景观提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许月才老师也加入了讨论,他认为此书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安溪的历史风貌,但同时有一些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研究的细节。

热烈的讨论余韵尚在,谢文哲也兴致盎然地加入了讨论。他从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的一篇序言说起,安溪是王铭铭的田野地,也是很多人的学术启蒙地。这样一种与安溪的关系深深影响了许多人。安溪人从闽南大树下播迁,光是台湾,就有278万安溪籍台胞,平均每十个就有一个安溪人。这种播迁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地方的研究也就是天下的研究。香火,不仅是血缘的代际,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一碗闽南的咸饭或汤水。在东南亚,我们看到老华侨一心一意地把家乡的哪怕是一餐饭的做法都延续下来,这也是“香火”延续。由此,他又将话题引到了当下的乡村振兴上。他认为当代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振兴经济,更重要的是做好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接力棒,是一代代传承,交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当有怎么样的责任与担当,这是我们这代人所要做出的回答。同时对于怎么做,谢文哲提到了要从每个家庭开始,开展好家庭教育、族史教育、村史教育,把对家乡的情感,延续下去。

读书会主持人陈敏红最后总结,她说,谢文哲老师以著作和行动来传承闽南文化之举给我们很多启发,她与同是音乐舞蹈学院的孙晨老师一同表达了铁观音的“韵”和南音的“韵”之间关系的探究兴趣。读书会虽然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结束了,但有关闽南文化的话题还将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