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林黑:坚守竹编技艺五十载

2018-10-12 09:37:13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章桂林)篾匠、打铁匠、补锅匠……曾经日常生活中的匠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在西坪镇后格村,65岁的林黑老人一手篾匠绝活,仍挥洒自如。从父辈那里学会竹编技艺起,至今他已做了53年。

    12岁学竹编技艺

    近日,记者来到后格村林黑老人家中,看到一条条篾片、篾丝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旁边错落放着竹篮、背篓、簸箕等竹制加工品。林黑年纪虽大,但耳聪目明,介绍起竹器来如数家珍。林黑老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篾匠,林黑老人12岁跟父亲学手艺,一只竹篓,一把篾刀,在后格村及周边村庄闯荡。50多年时光里,把一个竹海世界编织得异彩纷呈。

    “跟父亲学了一些基础方法后就自己琢磨,刚开始,一天下来,双手基本上血肉模糊。现在,你看我这双手,这么多年,好了又伤,伤了又好,全是老茧。”林黑伸出粗糙得像枯树根的双手,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老茧一层又一层。

    “想要当个好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条。”林黑告诉记者,竹制品编制过程繁琐:选竹、断竹、劈竹、起皮、抽丝、打眼、做底、做壁、扎架、绕边、扎丝、锁口等,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比如,编制一个背篓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

    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使得林黑老人加工的竹制品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去上门做活。他编织的竹制品数以万计,有的竹制品使用了两三代人还在用。随着年龄增长,林黑不再出门揽活儿,一般都在家里编织用具,让家里人拿到集市去卖;有时也有上门购买的;还有送原材料上门,要他帮编织,然后付工钱。

    期待老手艺传承

    竹器曾风靡一时,几十年前,篾匠这个行当还十分吃香。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竹制品慢慢淡出市场,这门手艺已很少有人学。

    林黑介绍,后格村加工竹制品已有200多年历史。村里以前盛产竹子,因此也“盛产”篾匠,几十年前,篾匠就有数百人,多数家庭依靠竹子和用竹子编制各种诸如“簸箕、箩筐”等生活及农用竹器养家。

    “如今,竹制品已被塑料品所代替,挣钱门路也多种多样,不少篾匠已不再依靠编竹器挣钱。”据林黑保守估计,现在村里还在坚持这门传统老手艺的篾匠,只有十几人。他之所以能坚持做到现在,除谋生外,就是难以轻易放弃做了几十年的这门手艺。

    “我们这辈过后,或许就再无人会做这些乡村味极浓的东西了。”林黑说,孩子们都不想学,一是加工竹制品赚不了钱,二是年轻人都不愿干这种慢活,随随便便外出打个工收入都比做篾匠高。

    现在,林黑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一个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表示,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竹编技艺传授于人。“一门传统技艺若能得以传承,也是对我们手艺人的一种莫大安慰。”

【责任编辑:张燕清】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