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乡土文化的“跣足人”

2018-09-28 09:57:19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读谢文哲《香火:闽南文化札记》

刘伯怡/摄

    □沈页真

    《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7月第一版)一书,是谢文哲先生专注于闽南文化研究的力作,突出体现闽南人从大陆到台湾、南洋及世界各地的奋斗历程,及其复杂多重的精神世界。著作中,作者引述了大量与安溪有关的史料、方志、族谱、碑刻,以及各种“未刊稿”和现场访谈的口述资料,提供给读者足够多的知识信息。这种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般的写作,与谢文哲先生海量的阅读、接地气的田野调查和敏思息息相关。作者关注天地、神明、祖先,更关注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我身为安溪人,素不知安溪史,就像不知来路的孤儿,读罢《风从八方来》《蒲厝街风云》《消逝的渡船》等,方似懵懂的小儿,时不时托腮沉思。

    回到现场去,是谢文哲先生收集史料时最常的做法。面对驳杂的材料,为了让“死材料”和“活社会”结合起来,谢文哲先生踏勘史迹、采访耆老,甚至还亲自参与谢氏祖祠的修建,在真切可感的“文化现场”中捕捉文化的蛛丝马迹,这不但丰富了地方文献,从中采集到的故事和传说也让本书鲜活起来。《宗族、祠堂、谱牒及其他》,让我跳出以往那些只凭口耳相传得知的局限,也高于生活涉猎地去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风俗、建筑等。之前我到过一些庙宇,但对于其所供奉的神明,往往不求甚解。善坛妈祖庙我是去过的,却一直不明白内陆深山的安溪为何会有海神妈祖的足迹。《族源与村建: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传说和社会》故事性和趣味性兼具,读来不禁莞尔。而《与神明共处》,又让我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外有神”,打翻了视野里的神明只有元帅、王爷、董公等的简单认知。

    “这位安溪茶人与我非亲非故,是我所进行的一个文化项目在田野调查中偶然获取的线索。当时我就预感,其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但遍查安溪史志并无所获,倒是在闽北茶乡武夷山找到直接史实。”(《林燕愈与岩茶“江湖”》)所以,谢文哲先生到武夷山访茶去了。这样的游历,不但丰富了谢文哲先生的人生阅历,还令他掌握了一手可贵的直接史料。他多次到访台湾,到台北市滨江街“林安泰厝”去,到新北市三峡区的“清水祖师庙”去,到景美参拜供奉安溪人保护神保仪尊王的集应庙,到猫空品味正宗的木栅铁观音……正因为这些阅历,他笔下的《有安泰富无安泰厝》《景美集应庙与木栅铁观音》等,才显得具体可感,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游历观察的同时还有历史的想象,而合理的想象会让历史的情景重现,历史事件便如画卷般铺开。“1973年5月29日。中午,已经持续数日的阴雨天,突然放晴,太阳当空照射,没有一丝风,空气沉闷得喘不过起来。午后两点……”(《消逝的渡船》)这样的前奏铺垫,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那场灾难发生之前的异常,有一口粗气憋喘不过来,压抑又为悲怆埋下伏笔;“魁美人沿溪岸而居,靠着码头吃饭,一件短裤一条水巾,就能为来往群众、客商摆渡。蓬莱供销社的物资,都需要过渡才能运达”。(《消逝的渡船》)描绘古渡口的场景,让人仿佛看到满天的星光在闪烁,看到当年在渡口讨生的家中男人。一条水巾一条短裤一个大笑,扛起一份责任。而当我读到《安溪人打下南洋一片天》时,仿若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在拓垦异乡天地中勇往直前,在喝到一泡正统的家乡铁观音时泪流满面。

    但凡研究类著作,为了保持内容的客观理性,语言鲜有情感温度。《香火:闽南文化札记》的语言松紧有度、收放自如,大量运用的俚语、俗语,既有理性的关怀,更有温情的传送。“魁美钱财满脚目”“有泰安富无泰安厝”“赤岭一日一直走,走出一个七月十九;上苑一日一直挑,挑出一个九月初三。”“春节无回家没某,七月半无回家没祖”等民间语言,令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一眼明亮,心生慰藉。我更深陷在那触动人心的深沉语言里。“时光荏茬,这些古渡口、古驿站、古驿道大多已经荒芜、倾圮或废弃,淹没在历史滚滚的洪流中,成为历史的遗迹。随着公路、铁路、高速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防护堤的修建,古渡口、古驿道中落了,运输的功能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份渗透祖先血泪的记忆遗产,供后来者怀想、凭吊。”字里行间,有历史的浩瀚,也有岁月的无情,更有时代更迭的失落。《七月的狂欢》所书写的,于我最为亲切,“安顿好生命,把握好当下的情况下,讨论死亡和鬼神才有根基”“倘若每个人均能约束自我、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则人类的历史将开出新的篇章”,从意识形态的作用说开去,对生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不禁令人想起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人的终结不在逝世的那一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其他空间,他的成就功德被缅怀传颂,他就在另一个空间生机勃勃,反之,则被遗忘,乃至虚弱消逝……

    香火,不仅仅是延续血脉和供奉神佛之事,更是存留于乡土文化的薪火相传,而谢文哲先生仿佛就是乡村一位默默耕耘的农人。他“赤脚”行走在闽南这片大地上,低头察土,抬头看天,振臂而呼。现如今,人们的双脚总被各式的鞋子包护着,对于硌脚的、有痛感的细砂石避之不及,而遍布大地的这些“细砂石”,其实就是深入我们精神内核、被新生代的人所逐渐淡忘的文化。生活中,谢文哲先生就是那个脱下鞋子,跣足其间的人,他非但踩出“邦邦”的阵响,还踩出痛感,以期引起“共振”。《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已经是闽南文化的一脉香火,正影响着觉醒于本土文化的茶乡儿女。在我看来,目前尚无哪本本土文化著作能撼动《香火:闽南文化札记》。谢文哲先生身上那种“香火”的因子,是那么的鲜明,他“惜才”“爱才”,对后来者如我,总是给予无限的鼓励和提携,他以他的能量影响着这片热土,还点燃着“新青年”的热情,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奔走呐喊,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香火”?

【责任编辑: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