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香火》:乡土的温情与敬意

2018-09-04 10:10:59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倪伏笙

城厢镇土楼村宗教院 刘伯怡/摄

“闽南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闽南文化无疑是极其丰富性和影响性的。这里盛产乌龙茶铁观音,盛产陶瓷,也“盛产”林林总总的各种民间信仰。而一代代的闽南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血脉中的乡土情愫至醇至深,乡音、乡情始终化之不去。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多元宗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闽南人所造就的“大地景观”及其特有的“宇宙观”,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份“独特样本”,如同“历史的余温”(黑格尔)在绵绵发力。

谢文哲新近出版的《香火:闽南文化札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7月第一版),是学界这些年来研究闽南文化的力作,闽南“隐秘社会”的风采,闽南人对天地、自然、宗族和民间信仰的情感,在书中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令人畅快淋漓,欲罢不能。作者以其家乡安溪县为原点,娓娓讲述发生在闽南大地上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往事。《风从八方来》《为什么是安溪人》《与神明共处》……在20多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篇章中,谢文哲通过身边的街巷、宗祠、渡口、茶路、宫庙、神明,串珠成线,穿越时间和空间,把视野拓展到闽南和广阔的海外,连接过去和现在,沟通已知和未知,饱含深情地向人们介绍闽南这方神奇热土。

闽南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福地”,吸引着众多学术大家的眼光。谢文哲虽非社会学、人类学专业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其长期从事地方宣传文化工作,因而比别人多了一分文化的自觉和敏锐。他不仅坐拥书海、博览群书,也走向广阔的田野,进村找庙,进庙找碑,采访耆老,查阅史料,搜寻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在厚实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社会营养。特别是与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等多年来的接触和学习,更使他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而作为一名“在地”的文化学者,多年来“在地”文化的参与和实践,洞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着“第一手”文化信息,这又是其他研究者所不可比及的。谢文哲扬长避短,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善于把“死材料”和“活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终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地方性知识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依照这种方法,研究者要深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界,将文化持有者的感知经验,通过深度描写法,还原文化文本和文化行为生成的“历史具体情境”,挖掘梳理其背后所深藏的文化脉络。在研究闽南文化这种地方性知识时,谢文哲即是坚持这种研究方法。《蒲厝街风云》一文中,作者从蒲寿庚父亲蒲开宗最先任职安溪主簿、尔后拓业泉州的一则史料入手,“漫步”安溪尚存的蒲家历史遗存“蒲厝巷”“蒲厝街”“顶蒲”“下蒲”“蒲园”,以及泉州古港提举市舶司、泉南法石村等历史遗址,“神游冥想”,“拼接还原”了蒲氏家族在安溪、在泉州港所创立的商业版图,也描绘出13世纪前后泉州海上贸易通达“诸番”的繁华盛景。谢文哲在《香火:闽南文化札记》“自序”中说,其“在感情、心智和理性上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这种“抵达历史现场”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历史感和现场感的学术思考,极大拓展了地方性知识的历史想象力。

作者在《为什么是安溪人》中指出:“村庙、祖祠是闽南人一生最重要的课堂和戏台”。《香火:闽南文化札记》有一半以上的内容与村庙、宗祠有关。《神童漫说古无双》一文,作者以家乡的小小宫庙文兴堂为原点,从庙中供奉的一对“太保舍人”神灵入手,寻踪觅源,拂尘见金,描绘出宋末元初一段悲情的中国大历史。由安溪文兴堂溯源到邻县南安眉山大眉村的兴明堂,由兴明堂再下溯到泉州古城的日月太保宫,揭开了“太保舍人”这对小神灵的谜底,原来就是南宋端宗赵昰、末帝赵昺这两位苦难的小兄弟。而神秘的泉郡日月太保宫,又见证着宋末元初发生在闽南一段波澜壮阔的抗元历史。这段抗元历史,不仅在安溪,在泉州古城区,在闽南大地浩气长存。甚至在更遥远的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在供奉着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众多宫庙,都“见证”着这段历史。谢文哲抽丝剥茧,串珠成线,向你展示了闽南民间信仰的丰富内涵。“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了解闽南人对国家的忠贞、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安溪、闽南民间信仰如此之多、为什么安溪人、闽南人如此喜欢“与神明共处”的原因了。

安溪是著名茶乡,也是中国著名侨乡和台胞重要祖籍地。在谢文哲的笔下,《安溪人打下南洋一片天》《乌龙茶东渡记》《林燕愈与岩茶江湖》《景美集应庙与木栅铁观音》等篇章,让我们看到安溪先贤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开辟海上茶路,让乌龙茶铁观音香飘四海的。《会馆与崇拜:家邦之光》《宗族、祠堂、谱牒及其他》《探访云林县安溪里》《有安泰富无安泰厝》这些篇章,作者探寻的则是闽南文化在海外传香,闽南海外移民的开创精神和强烈的根亲故土意识。闽台四大信仰中,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的祖庙都在安溪,其同根同源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东方艺术的殿堂》《法主灵光昭闽台》《金门燕南书院暨太文岩寺》《慈悲的殿堂》这些篇章,作者揭示出安溪人及其神明的向外辐射,开枝散叶,在他乡异域又“创造”出丰富的中华文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香火:闽南文化札记》是带领我们进入闽南社会的“指路牌”,读懂了《香火:闽南文化札记》,你就能读懂闽南人所造就“大地景观”,读懂闽南人的精神世界。

谢文哲是一位深爱乡土的文化布道者,他热爱乡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的余温”,表达出对乡土的诚恳与敬意。乡土就在我们身边,无声无息地温暖着我们。作者著述本书的初衷,正如其在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我希望有一天,像我的孩子一样,对乡土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的一代人,能够幡然醒悟,重返桑梓,并在乡土文化的感召下,参与乡土建设,使乡土中国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发炉是象征宫庙香火旺盛的吉祥之象,当香炉的灰烬余温不断增强后,就会发热自燃。我想,如果有更多像《香火:闽南文化札记》这样的优秀人文著述的加持,乡土文化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