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叶水露:手作琵琶保护濒危工艺

2018-07-24 11:18:14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洪金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的欲露还藏之娇姿,被白居易刻画得入木三分。而琵琶撩拨出来的凄清婉转之韵味,也让人对这一乐器充满遐想。

在金谷洋内村,有位制作琵琶40多年的退休教师叫叶水露,他制作的南音琵琶成很多南音社团“镇馆乐器”。近日,叶老师别出心裁,制作出一对长2米、宽0.6米,重近30斤的大琵琶。

制作历时七个多月

来到叶水露老师家,一对光洁照人、水润生辉巨大的琵琶亭亭玉立分立厅案两边,与墙上吊挂的二胡、洞箫、三弦、琵琶等乐器形成鲜明对比,有如“鹤立鸡群”。据叶老师介绍,该琵琶由老杉木做成,不仅可用作装饰,还能弹唱,耗时七个多月完成。

一刀一锉,一弦一木,均是沿袭古法制作。从设计、选料、劈毛坯、雕琴身、粘面板、装配件、上大漆、贴金箔等20多道程序,都是叶老师一人独立完成,每道工序,无不需要精雕细琢。叶老师家中一件件乐器都流露着老人的匠心工艺,承载历史流年的精工之美。

“大概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提琴有小提琴、大提琴之分,琵琶也应有小琵琶、大琵琶之别,一天忽然有这样念想,就开始动手按标准琵琶的2倍来设计。”叶老师说,这对琵琶有效弦从原来70cm成倍扩大至140cm,音阶距离也随着成倍扩大,整把琵琶有1.98cm高,重近30斤。

“最难的是上漆,一把琵琶需要上十几道老漆,每上一道漆至少要晾干三天。”每刷一道漆,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再打磨。这打磨程度,凭的是眼力、心细和经验。

为了给这对琵琶取名,叶老师也颇费尽心思。他从唐朝诗人庄南杰的《阳春曲》:“凤叶龙吟白日长,落花声底仙娥醉。”诗句中得到启发,分别给它们取词牌名为“凤叶(同谐)”“龙吟”。叶老师说:“龙吟是低沉,凤鸣较高昂,有高有低,非常和谐之意。”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制作第一把琵琶,当时只有23岁,刚参加工作不久,工资才21块,那时一把琵琶就要一两百块钱,由于爱南音,就动了自己制作琵琶的念头。”今年72岁的叶老师是名南音爱好者,他笑着说,制作第一把琵琶的经历,其摸索、求教的过程可以写上一本书。

真正重新投入琵琶、二胡等乐器制作之中,是叶老师退休后的事。叶老师觉得,制作乐器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能在工作室里安安静静地做琵琶,就觉得日子过得很开心。他说,做乐器最需要悟性,学会做很容易,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制作人,那就需要十几年工夫。数十年经验积累,对于叶老师来说,每一块木头一到手,轻轻一敲打,就知道其音质如何。

由于喜欢乐器,爱钻研,经叶老师制作的南音琵琶很受欢迎,很多南音社团将之视为“镇馆乐器”,泉州一些乐器经营商也慕名前来购买。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琵琶,也第一次尝试弹这么大的琵琶。南琵琶(南音琵琶的简称)横抱弹姿,由于这琵琶成倍扩大,只能让琵琶卧着弹。”叶老师的老弦友沈承家弹过这把琵琶,觉得很有意思。他说,除了按音阶费力些,其余都很不错。其音色低沉,雄浑,声似老木之闷响,韵如钟鸣之余音,二者兼蓄,别有一番味道。

琵琶制作者既要会木工,更要懂音律,愿意学习和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凤毛麟角。如今,这一民间传统纯手工制作琵琶技艺濒临失传。叶老师说:“琵琶是千年古乐南音的首席乐器,打算把这对‘龙吟凤叶’琵琶捐给博物馆保存,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