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新闻网

全面推行“山长制” 护好茶乡青山绿水

2018-01-16 10:13:45来源: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本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作为全国产茶第一县,2017年,我县借鉴“河长制”的经验做法,率先在感德镇试点探索建立“山长制”管护新机制,这在我省尚属首创。

    5日,我县下发《安溪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呼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创新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机制,在全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记者苏连锦/文 龚学智/图)

    实施最严森林管理制度

    《方案》提出“山长制”的总体工作目标:至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65.77%提高至66%;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水土流失率由21.61%下降至17.11%;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8000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000亩,提升茶园生态水平,为“实力安溪、大美安溪、小康安溪、活力安溪”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在森林资源培育和林分修复力度上,2018年,全县应完成荒山或疏林地造林补植10500亩,三年后作为净增加森林面积列入森林覆盖率统计;完成采伐迹地造林更新4550亩,完成火烧迹地和病虫害迹地造林更新6353亩,完成征占用林地异地造林4833亩,保持森林面积消长平衡,完成省市下达的各种造林绿化任务22150亩,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景观效果。

    在生态茶园建设上,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8000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000亩。转变传统茶园经营理念,按照“茶树留高、梯壁留草、沟边路边种树”的要求,培育高标准的生态茶园,达到“恢复植被,巩固成效,保护生态,优化环境”的目标。

    在生态治理修复,推进全县重点乡镇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加强青山挂白治理,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对崩岗侵蚀、小流域水土流失和茶园水土流失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2018-2020年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水土流失率由21.61%下降至17.11%。

    此外,《方案》还提出实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红线制度,严守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5条林业生态红线,确定森林资源保护区范围,依法管理保护区内建筑及涉林项目建设,落实最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探索“山长制”管护体系

    为全面推进“山长制”新机制,真正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森林资源管护新格局。《方案》明确,“山长制”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问题导向、属地管理,考核问责、严格执法四个原则。

    在形式上,形成了县级山长、乡(镇)级山长、村级山长、森林资源管护员组织架构,实行政府主导、山长牵头、分级管理、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责任上,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聚焦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青山挂白、茶山生态脆弱等突出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执法上,建立健全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包片负责,量化考核;加大对各类生态环境破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震慑效果。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了统一协调、领导挂钩、督导检查、奖惩考评、资金投入、宣传引导6大保障措施,探索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的“山长制”管护体系,真正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更好保护茶乡绿水青山。

    《方案》要求,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山山有人管的责任机制;根据辖区内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划分管护责任片区,调整优化森林资源管护员队伍,加强日常管护巡查;加大辖区普法力度,加强《森林法》《环保法》《水保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抓好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各项工作的落实。

【责任编辑:苏坚城】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